著名的「90%无症状」论,这些天遭到空前的质疑。四月份上海方舱载歌载舞的盛景音容宛在,怎么到了如今毒力更弱的版本,反而普遍要吞刀咳肺彻骨烧了呢?官方解释说,这是因为不再普筛,广大真·无症状感染者作为「沉默的多数」泯然不言,大家看到的只有症状特别明显的「水面上的冰山」。解释得相当优雅,我不禁要送上掌声。然而很多人的整个人际网络基本都感染了,多数都有症状。人们不禁纳闷:那传说中90%的无症状感染者究竟去哪儿了呢?难道我活得太低端了,配不上和他们做朋友吗?「身边的统计学」和官方说辞相差如此之远,总有一个是错的。

官方错了。

图 | 嘉兴11-12月新冠症状统计

如上图所示,嘉兴疾控统计了11月到12月初的病例(注意,这期间基本都在执行全员核酸的严格清零政策,可以认为反映了当地全貌),真正无症状的只有15%。今春上海的患者事后也纷纷回忆,发病后或多或少有症状,只是因为转运极度滞后,拉去方舱时已经在恢复期了,加上方舱也分级,低风险方舱里当然一派活蹦乱跳。高风险方舱里,插管的比例可一点都不低。

「无症状」这个定义,第九版诊疗方案里原本是没有的。这版方案,亦步亦趋地按疑似、确诊、分级来做逐步诊断,但由于编制者不遵守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条件并项随意,导致漏洞百出。下图就是第九版的诊断路径(BPMN图),其中红色的部分就是方案未能覆盖的漏洞。

图 | 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诊断路径

比如,在疑似诊断阶段,一个有流行病学史的人,有2个及以上临床表现(影像异常、发热咳嗽症状、血象异常)者即判为疑似。问题是,假如他真·无症状,又不做CT(四月上海资源吃紧时就普遍来不及做CT),那就直接从疑似中排除了,连确诊都到不了。从这个角度,如果没有后来普筛这个搅局者破坏了疑似-确诊串联流程,标准诊断路径中根本就不会存在「无症状感染者」这个范畴,都应该作为传染种子放回社区。

又比如,一个疑似病例,排除危重、重症,CT又没有肺炎症状,那就只有「轻症」可选。因为「轻症」定义是「症状轻微,(且)影像学无肺炎表现」。然而bug在于,倘若无肺炎影像,但症状一点也不轻微,只是还达不到重症、危重的病例,该怎么归口呢?思来想去,也只有轻症。更要命的是,如果没有做影像学检查,那就完全找不到归口处。——于是,神奇的「无症状感染」就登场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用于驱动共识的重要结论,到头来充满了术语游戏和语言腐败。不尊重基本事实,不理性归因,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自己真实的处境,更不可能做出理智的决策。

[完]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