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理没有独立商业模式」,不是什么新鲜结论。百糖大战活下来的公司,现在都在卖药,或者帮药企做精准营销,纯疾管服务的收入占比微不足道。棍子杵到底,疾病管理的价值主张是「帮付费方省钱」。然而终端用户本质上没什么需求,于是两条腿天生瘸一条。

两年前,陷入增长焦虑的Teladoc把疾病管理龙头、哼哧哼哧把次年续约率做到天文数字——30%!——的Livongo收购了以后,因为后者商誉断崖大减值,去年财报面如土色。为啥减值?补贴一停,续约就垮,人是一点都留不住,伪需求一个。而在付费方这头,省钱又特别难自证,算来算去都是核算口径的游戏。欧美那些「成熟」疾病管理模式,仔细一看,都长一样:国家学术机构(CMMI、NICE啥的)出标准,商保、政府一起掏腰包,整个内嵌在既有基础医疗体系中的服务框架。饶是如此,大家也不敢拍胸脯铁口直断地说「喝了咱的酒啊,上下通气不咳嗽」,不是,「用了咱的服务啊,医疗开支一年省一个小目标」。只敢说重复住院率降低了,急诊次数降低了,都是些投其所好的间接指标。真要谈省钱,那就只有一个办法,盯着「凯撒风险金字塔」最顶上那部分病人(一个人可能就要产生几十上百万刀的费用),上强度干预。咱这儿没这需求。能花那么多钱的治疗手段,一个都不会进医保目录。至于纯公费医疗一年能花几百万的那批人,想干预也干预不了。

所以,烧钱拉团队,脱离现有资源环境,在商言商地做疾病管理独立业务,无论中外,成功机会都渺茫。老老实实复用政府闲置基建,薅政府财政羊毛,合唱学术赞歌。商业模式在这儿。

五类慢性病管理模式及其典型国家具体实施情况

项目 病案管理 护士主导的照护管理 多学科协作团队管理 协调式照护管理 管理性出院
特点 对于患者的密切监管 护士可提供医疗服务 多学科专家团队的照护 协调各服务提供方的照护方 保证出院患者得到连续管理
典型国家 美国 英国 澳大利亚 德国 法国
疾病清单/照护对象 高风险慢性病患者 GP确定的高风险慢性病患者 GP判定需要多学科协作团队照护的慢性病患者 向GP或主治医师申请注册并通过的慢性病患者 医院医师判定再次住院风险较高的慢性病患者
规范和监管国家(有/无)
服务提供方 主要协调者 病案管理师 社区护士长 GP 协调医师(一般为GP) 出院管理者
服务提供团队 GP、护士、医院、社区等 社区护士长、GP、医院、社区、社会照护服务等 GP、护士、联合专家团队等 GP、护士、专科医师、医院等 GP、护士、专科医师、医院等
配套政策 医保支付方式 按项目、按人头、按绩效 按项目、按人头、按绩效 按项目、按人头、按绩效 按项目、按人头、按绩效 按项目、按人头、按绩效
绩效管理
对患者的激励
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激励
对医保基金的激励

[完]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