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的出路是风险
文章目录
吐槽
健康管理在中国,除了作为企业福利,就是作为保险的增值服务,都是可有可无的添头,付费方本质上没有需求刚性——员工的入职/离职决策,主要看钱、事、人,被保人投保/续保的决策,主要看保障面、核心权益、回报,增值服务的影响排在决策考量的很后面,可有可无。
健康管理的价值主张是帮助控制健康风险,进而降低费用。换句话说,得先有浪费风险,才有节约的需求。更甚者,先要在机制上无限放大潜在风险,大到传统机制(比如再保)失效,才会有专业「风险管理」的刚需。
最简单直接的办法,摘掉封顶线,裸奔。
国内健康险长期以来都有一个重要的防风险机制:封顶线/保额。赔到一定程度,就止付停手了。当然多数情况到不了这个数,比如百万医疗,封顶线就是一百万,但99%的案例都远低于这个水平。但设条封顶线,心理上安全很多。
美国的健康险基本没有保额概念。相反,有一个自付限额(out of pocket maximum),也就是个人自付额的上限。这才符合保险的初衷:付费方把投保人的巨灾风险包圆了,而不是只承担小灾,火烧大了赶紧跑,您自个儿兜着吧。无论主流的PPO、HMO、POS计划,还是奥巴马ACA法案搞出的ACO,都是这个套路(但OOPM还是年年上调)。近5年市占率增长最快的是HDHP(高免赔高保费)计划,有点像百万医疗(高免赔低保费 HDLP)和税优健康险(设立一个免税的个人健康储蓄账户HSA)的串,还覆盖所有必要的初级保健服务(体检、筛查、疫苗),保费比传统的PPO便宜一半以上。同样,也是设定个人自付上限。
可见,一旦形态上用OOPM取代保额,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大家都得往这个方向卷,再也不能回头。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保司要兜上不封顶的风险了。管控费用的迫切需求,这不就来了吗?
健康管理本质是风险控制生意,要实打实管住死差。与其买一堆装模作样的「增值」小把戏,藏到五级目录下生怕用户打爆用穿,还不如主动拥抱真正的死差风险,量化它、管住它,顺带获得差异化优势。
续吐槽
新闻
05-28:京东健康裁撤家医事业部,医疗行业跑不通会员模式?
一年前就在收缩了,现在盖棺论定。不是医疗行业跑不通会员,线下很多医生私域玩得很溜,客户留存率很高——是互联网医疗跑不通会员。
这个世界,要么卖开心,要么卖信任。医疗本质卖的是信任。怎么才能有信任?能解决问题。线上注定不能解决所有医疗问题,最后必然收敛回线下。何必在线上浪费钱买个半吊子会员? 说到互联网医疗公司招不到医生,也很有意思。活该作孽,路被自己走死了。
医生这个职业有个特点,行会属性很重。这种属性的职业,一旦上了正轨,就不大会走。这意味着,基本没有供给市场可言。一个医学生,吭哧瘪肚读八年,出来要规培、申课题、写论文、支边扶贫,平时泡各种学会、继续学习、考试续执照,要各种升级打怪。苦,但这是条单向通道,几乎不会掉下去。而一旦从这个致密的体系跑路,就变成无根之木,失去医学社区的输入和滋养,基本也再也回不去了。互联网医疗自建「全职」医生团队,表面好听,其实就是花溢价把一群医生从职业大树上连根挖掉。互联网公司最擅长什么?组织架构调整和裁员呗。业绩稍微有点波动,这些医生就显得特别不实惠。立马裁。年成好了再招不就完了?但这些医生怎么办,还能回医院体系吗?看到他们的下场,以后还有谁会去? 医疗业务的核心资源,是医生。医生的核心利益之子是留在医学社区。因为脱离医学社区的医生,就不再是医生。「自建」医疗管理团队可以,以后他们的职业路径就是商业管理;而自建医疗服务团队,没什么意义,双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