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 防疫不只是专业,它离不开政治,而且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利用好这一点
  2. 重构抗疫系统,必须符合「清零」战略目标。
  3. 清零是阶段战略目标,不是北极星,回归正常生活(放开)才是。

1

全国数万医护和军队星夜集结驰援上海,场面震撼。国家意志已表达得再清楚不过:坚决清零不得妥协。抗疫策略没有A城路线、B城路线,只有中国路线。总公司才有权定顶层战略,分公司只能分解战略目标,严格执行交付。世上没有完美的战略,可以在迭代评议时有理有据地提出修正;但过程执行必须不打折扣,全力以赴。当前争论路线的窗口已过,只有搁置争议,收敛回统一模板这一条路。

昨天很多人在传浦东疾控朱主任(朱渭萍?)的录音,呼吁「专业问题专业决策,不要政治化」。这个说法并不错,却也是一种常见的迷思。一年前高张论争时,我就反对这个观点(见旧文《失效的公共讨论——张文宏高强争议风波》)。

  1. 第一,防疫离不开政治,而且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何谓专业?关键在于「问题域要窄」,缺陷在于「顾虑难周全」。同样面对病毒,病原专家关心传染性和毒力,临床专家关心救治转归,人文专家关心生命尊严,卫生专家关心易感人群,经济专家关心财经冲击。大家都是专业,各自领域内都自洽,但却彼此牵制抵牾,究竟该听谁的?很多人称赞一种说法「专业」,不过是因为它说中(并拔高)了自己的单边诉求。但综合问题专家决策,并不能平衡不同专业视野的矛盾。
  2. 第二,不要忽略政治本身也是一种专业,它正是用来弥合此类多边利益冲突的。在解决多边技术问题时,需要的不仅是专业,还需要「超专业」。这种超专业,就是政治。

政治很重要,政治化是防疫的客观现实。科学地利用它,而不是简单地抗拒。

2

一个系统运行久了,慢慢不再符合现实需要,就会有人想重构。3月以来疫情迁延不弭,居民烦扰,一线疲惫,师老无功,于是求变之声四起。

当前抗疫系统的痛点很简单明确:防控措施太严厉,与omicron BA.2.1变种的实际损害不相称

  1. 过多的医疗和社会资源用于症状轻微、预后良好的患者,导致资源耗竭,医护疲惫、患者体验也很差。资源耗竭导致了次生伤害,老弱孕幼和急症就医需求被挤出,潜在超额死亡升高。
  2. 反复长时间封控,物资消耗无法补充,身心顿抑。次生伤害是情绪障碍上升,潜在自杀率升高;经济遭受冲击,破产和失业升高。

重构派的诉求很朴素:把医护资源从无症状和轻症上抽出来,把封控标准降下去。温和的,要求实行居家隔离;激进的,要求干脆放开。

但任何方案都有代价,工程上的说法是「没有银弹」,算法上叫「没有免费的午餐」。讨论重构,只看痛点还远远不够。先把情绪压一压,检讨几件事:业务目标是什么?约束条件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抗疫体系的目标并没有变化:清零(既出于利害权衡,也是法律要求)。做到清零,需要发现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链。而发现传染源的前提,是发现所有感染者和受污染物品。在境外传入为主的「净土」阶段,传播链受控,做到这一点相对容易。精锐力量实外虚内,十分高效。一旦进入社区散发的「伏火」阶段,由于无症状隐匿感染的占比很高,要找到所有传染源就只能靠局部限制流动、普筛普检来实现,资源投入也显著增加。一些地区靠这个方法艰难地实现社会面清零,也有很大运气成分,只是事后验证了散发的程度不大。而一旦进入社区暴发的「明火」阶段,即吉林和上海当前的局面,除了全域静态封控,别无其他办法。如爆发超过某个阈值,进入「山火」阶段,那就只有等疫情自然熄灭。

精准防疫

顺带讲一句。「伏火」阶段,精准防疫是完全行得通的。进入「明火」阶段,线头已经交织一团,这个策略就走不通了,不再能求巧,得靠堆资源拼速度,重剑不工。不能因此说精准防疫策略是错的,盖世殊事异也。但直到现在,疾控还在把大量精力用在流调上,这对尽快控制疫情而言边际收益是不大的。

3

所以现阶段,放开是不被接受的,它与清零目标相悖,已属于业务转型而不是系统重构的范畴。

居家隔离行不行呢?对于缓解现下隔离资源不足是有用的,但对于清零的战略目标帮助有限。

  1. 第一,人跟不上。各封控城市总会有居民有意无意地跑出家门。从这次上海的情况看,也没好哪里去,逃避核酸检查、逃逸封禁的都大有人在。无论多数人多么善良,都不能高估全体。
  2. 第二,房跟不上。之前武汉正是因为居家隔离加剧了家庭内聚集感染,推高了疫情,才有了两山方舱。实践证明居家环境是无法有效保护家庭内脆弱成员的。此外,这一波无论深圳还是上海,都有气溶胶传播迹象。而上海七成以上的住房是三十年以上的老楼,通风排污系统都有气溶胶传播风险。即使感染者乖乖居家隔离,也无法确保不传播整栋楼。

在未来一两周内,方舱供给仍将跟不上无症状感染者的增长。无症状感染者(按诊疗标准定义,而非以CT肺炎征象为必要条件的标准)居家隔离会成为事实上的作业标准,但与此相伴的,就是隔离楼栋的封锁时间会持续拉长,直到阳性清零和终末消杀。全域封锁的痛苦,以此被精准分解到特定楼栋。确保这些重点楼栋不出问题,同样需要调配不小的资源。

补充说明

从目前操作来看,官方没有改变原则性策略,宁可把人转运到周边省市方舱,也不随便开居家隔离的口子。这是谨慎负责的做法。国家的态度很明朗,既然是资源短缺的问题,我给你配资源。不要胡思乱想,按100分要求来做。

清零对系统周延性要求极高:全地域、全链路、全节点覆盖。所以,只要清零目标不变,任何重构设计都改动不了多大。这个系统的优点是投入产出比优越,而最大的问题是容错性低,面对隐匿、易传染的新变种,只要初级防线被击穿,就容易进入资源捉襟见肘的「明火」阶段。近阶段重构最现实的目标,是把干预必要性低(轻症/无症状且几无传染性)的感染者从防控对象中删除(需要形成全国共识)。释放出来的防控资源,就可以用来加固初级防线,增加二级防线,提高系统容错性。

为什么当前只能基于清零目标重构?因为最大的约束条件是:系统修改是全局性的。尽管到目前为止,BA.2.1显示出的致病力非常有限,在上海几乎没有造成像样的直接损害,但这是建立在上海疫苗接种进度领先的前提上的。去年在一线城市普遍完成全程接种时,很多城市都还预约不到疫苗。考虑到全国范围内脆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并不可观,医疗资源有限,传播外溢可能导致疫情迅速蔓延,在一些不太被关注、居民保护不太到位的地区突然出现「明火」甚至「山火」。全国一盘棋,任何地方口子不能松。很多人太关注自己身边,对这个现实不一定重视。

4

打仗是为了止战,抗疫是为了无疫。清零不是北极星指标,回归正常生活才是。即使最后真像有些欧美医学家哀叹的那样,世界再也回不到过去的常态,依然要以放开为终极目标,为公众规划出完整的路线图。哪怕最终实现不了,大家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但到目前为止,官方没有这样的路线图。大家停留在「清零」这个阶段性战略目标上,顿兵不前。

不太可能有一个奇迹时刻,钟声敲过,疫情突然就结束了。它一定是渐进的,慢慢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席卷数千万条生命的西班牙流感,也不是某一天戏剧性地消失的。它只是越来越不醒目,最后无感地融入了人类的生活。新冠也是这样,不能指望靠清零把它熬死。我们要有计划地迎接这个结局,这个结局不叫躺平。

我不太同意脸谱化地说其他国家的策略都是「躺平」——有躺平的,但多数并不是。曾光在年初的展望文中提到选择与病毒共存的国家,称他们是做出宝贵尝试的探路者。这是客气的说法,也是理性的态度。对于事实上的同路人,没有必要恶语相向,冷嘲热讽。

事实上多数这些「躺平」国家的措施,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消极。以新加坡为例,对聚餐人数一直限制在5人以下,公共场所口罩令直到近期才取消,KTV也到近日才恢复营业,多数办公场所和商场都需要疫苗加强针证明才能进入,很多企业要求员工每周持抗原自测阴性报告进入职场,对于之前染疫重灾区的外国劳工也有严格的管理措施。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11月该国卫生部规定,并无临床禁忌症却未注射疫苗加强针的,染上新冠的相关医疗费用自理。在基础设施方面,坡国大幅增加了ICU的建设。这些措施事实上相当严格,效果也很好,坡国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医护资源应对自如,直接导致这一波omicron疫情冲击下,其病死率只有香港的1/10,公众可以安然自信地开启「共存」。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去年八月,占主导的是delta,还没有omicron。我设想出现一个为期两周都未被识别的破口,导致疫情重燃并蔓延,而再度封城清零的代价将难以承受。这时,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该怎么调整防控策略?如今这个破口真的来了(华亭宾馆二月中旬成为隔离酒店,三月疫情被发现),上海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到头来,防控策略也没有调整。本轮社会面艰苦清零后,痛定思痛,这些工作应该开始了。因为时间不等人,下一轮病毒来袭不会太久。

[完]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