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文宏和高强这场「论争」风波让人厌倦,它再度展示了互联网的两项鬼斧神工的伟力:

  • 劣力:将严肃的公共讨论迅速劣化
  • 裂力:无端制造人群厌憎和分裂

照着当今粉圈纷争的格式脚本,人们无可救药地被裹挟、吃瓜、站队、曲解、攻击、挖坟举报、道德鞭尸,不把一方斗倒斗臭绝不罢手——没有必要的规约和边界,只有偏见、情绪和下意识反应,最后也丝毫得不到长进。但这场论争原本并不存在,它是被附会和煽动起来的。不管高的初衷是什么,他的意见和张没有本质分歧,只是语言风格和期望设定不同。

2

在我的圈子里,不能说人人都喜欢张,但挺高的这次几乎一个都没有——他选择了糟糕的文风,犯了知识性的低级错误,如同记疵了典籍的辩经僧人那样,话音刚落就被技术性击倒了。

人类与病毒的关系远比「你死我活」复杂得多。历史上自己销声匿迹的病毒有好几种(包括高引以自矜的SARS CoV),但人类主动消灭的只有天花一种,其余多数与人类并存至今,我们拿它们毫无办法。想通过「严格清零」这种被动防守的方式,消灭一种变异迅速、传染性堪比水痘、免疫记忆短暂、不排除未来发展出(有可能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中间宿主的新病毒,大概率是不会成功的。

在更宽的历史尺度上看,所谓病毒与人类的并存,还有更深远的含义。2010年《自然》上发了一篇论文,科学家发现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有一种源自伯尔纳病毒(巧了,也是RNA病毒)插入的DNA,猜测可能与精神疾病的起源有关。人类的进化,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在包括病毒感染在内的环境压力下基因持续突变的结果,并且病毒事实上已经构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3

尽管在技术面上,高输得很彻底,但跑到互联网空间上看,他的支持者并不少。每当报道新的输入病例,就有人痛心疾首地评论:「为什么不关紧国门?为什么还在继续飞国际航班?」而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来说,高的支持者很可能还要更多。高的意见,恰好道出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代表了他们对「绝对安全」的需求。这种需求源于恐惧,因此格外迫切、偏执,不容妥协。张的发言包含「与病毒共存」这个敏感词,触发了躺平防疫的联想,所以毫不意外,激起了下意识的恐惧和愤怒。

这些人的头脑算不得清明,甚至很难保持连贯的逻辑和统一的标准。比如,他们激烈地批评张「在自己专业范围外应该闭上嘴」,但对学经济出身的高却并无异议;他们嘲笑欧美蒙众对科学家猎巫,待自己这样做时,却毫无愧疚——可谓坦坦荡荡地双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样的人加入公共讨论,注定是一场灾难。有人因此讽刺张在社交媒体上大出风头,只是招来这些无谓的口水,还不如:

  • 控疫是技术问题,专业人士应该写内参、写论文,递上去领导自有决断;

  • 张既是党员,就该按党内纪律来,对内汇报,推动组织决策

总之,事上足矣。少对公众放话。

然而,拷问一下立论基础。控疫真的只是个技术问题?

不是。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个纯技术问题。中国能控制住疫情,靠的不是医疗技术高、医疗资源厚,而是社会动员程度高、基层执行力强、官民信任成本低,也就是公共资源的调度效能高。

能调度公共资源的是什么?公共权力。

而对公共权力的分配和应用,及其组织和活动的总和,我们管它叫什么?

叫「政治」。

虽然我们嘴上一直说「这是科学/技术问题,不要政治化」,但事实上防疫离不开政治,甚至可以说,它从一开始就是政治,并且是近两年最大的政治。因此,路线1是没什么意思的,决策转化慢,干预力度弱,只能满足厢房师爷的追求。

但它更不是纯政治。控疫战略,是个典型的专业性政治问题。路线2过于封闭,专业意见容易被政治考量覆盖,而且形成决议后还得先教育和发动公众,争论迭代、达成共识后才能顺畅执行。那何不把教育、发动、反馈和决策过程整合起来呢?

所以,最合适的做法是发起专业的公共讨论。公众应当多经历这样的讨论,逐渐从巨婴状态、偏激情绪状态中走出来,理解真实的事态,做出理智的判断,走向成熟稳健。

哪怕张的博士论文确实抄袭了,哪怕很多人对他「出风头」掠美感到不爽,哪怕公共讨论注定引来魑魅魍魉搀土,一码归一码,专业人士发起公共讨论的这条路子是对的,应该肯定。发言的专业人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公民社会最终要建立在冷静理智的公共讨论的基础之上。

4

回到争论本身。高张二人对未来期望的设定,是有分歧的。需要统一。

短期而言,「严格清零」仍是最优策略。动态清零也好,亡羊补牢封城也好,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

  • δ变种逐渐成为主导株,感染能力媲美水痘,病毒载量也大增,突破病例迅速增长。从南京的例子能看到,晚处置一周,就几乎燃遍全国。在「完全控制传播」和「完全失控、全面爆发」这两个极端之间,可能就差一个月,没有中间状态。

  • 从武汉的例子能看到,中国中心城市的医疗资源也很薄,经不起挤兑,更不要说其他地区。

  • 目前中国受益于动态清零控疫成果,从面临脱钩危机的「世界工厂」变成「世界的无菌车间」。彻底控疫的投入是有正向ROI的。

  • 中国既往的严格清零政策是成功的。对这一短期策略的任何调整都必然会被拿来与之前的成功实践作比较。如果效果不佳,民意会反弹,官员会坐监。

所以,这个策略既是形势所迫,也是路径依赖。

在我看来,长期而言,不宜设定刚性策略,而是采取底线思维,相机而动。识别高危、监控前置的动态清零方法,是综合性价比较高的策略。

  • 病毒如何进一步变异?疫苗和药物研发进展如何?如果病毒最终变得毒力较低,并且开发出稳当的治疗方法,那么打开国门与之共存并没有问题。如果它仍然非常险恶反复,那么当前策略的基调是不大会变的。

  • 基础建设的进展如何?风险评估、识别追踪、早筛早查技术、分级诊治体系这些手段能够得到增效优化,确保医疗资源不穿,那么现行策略也是可以优化调整的。毕竟动辄封城、六七轮普筛,代价非常高昂,基层也吃不消。人与人的悲欢固然并不相通,但若基层治理资源崩盘,跟医疗资源崩盘是一样的结果。

  • 控疫红利的窗口期还有多长?如果全球供应链完成重组,控疫红利不再,那么在经济形势趋于严峻的情况下,现行的代价高昂的休克式清零策略势必也要调整。

这场争论更现实的落点是,我们需要有备选计划。真实的威胁场景可能并不是我们主动躺平,而是假定出现了一个为期两周都未被识别的破口,导致疫情重燃并蔓延,而再度封城清零的代价将难以承受。这时,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该怎么调整防控策略?

这些灾备方案是要认真考虑的,不能因为听着不吉利就大骂了事。

[完]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