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自媒体惊呼“透过这我看到了中国大学的死亡”的李彦宏复旦宣讲会,其实就是个四年前的校企互动商业活动。官方通稿至今还在官网上挂着。高校里这种活动太稀松平常了,谁也不会多心去想,活动环节里会有一段四年后引发争议的尬歌,毕竟那会儿百度还没那么臭。事就是这么个事,没什么好洗。格调低、无风骨、零审美,都没说错。金主就是爹,要死硬立什么风骨啊?廖凯原爸爸捐的楼现在还金光灿灿地在江湾竖着呢。脸算什么东西,不存在的。

然而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担心的是这个无限溯罪、泛道德化审判的虚拟乌合时代。

之前直播平台网红相互倾轧,典型的玩法就是收集她猴年马月之前的直播视频,掐头去尾剪一下,再拣个敏感时刻丢出来,一片激愤喊杀。然后呢?当局就真的把人封了。几个演员自己私下喝点小酒,说几句脏话,被发到社交媒体,又引来舆论波澜。前阵子德云社也被搞一顿。撇开整个相声正面的立意主旨不谈,只选出敏感词两三句剪下来,等足半年掐着点到处播。果然,“人人都是汶川人”,人人都觉得自己受了冒犯。于是官媒多线跟进,口诛笔伐。​

这些事情是错的吗?的确是错的。但是本质上这些“恶劣影响”,都是言论过失的范畴,影响程度取决于其传播范围。悖论之处就在于,其影响恶劣的程度,恰恰是在传播中增强的,而其原始文本,几乎根本没有影响可言。它们原本都只是很小范围内的“私事”,是被硬抛进公众视野的。原本在产生阶段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恶,是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产生量变和质变的。而这个传播过程,往往蓄意。所以,这种言论过失进展为恶,恰恰是蓄意传播所导致的。我真正反对的,正是这个暗藏祸心的蓄意传播。​

每个人都有说错话的时候,再怎么谨慎,也总有可以被断章取义搞成文_字狱的只言片语。除非这些言论的确有巨大危害(比如反社会言论),否则,放任一些人把私域中的言论刻意加工后,定时定点地投放到公众视野,就是在纵容侵权和构陷,是当代版的告缗有功。这最终会威胁到每一个人。​

逞一时之快,和陌生的乌*合之众们做道德审判时,一定要想一想:为什么我会看到这些?为什么它激起了我的愤怒?我是不是被当枪使了?只有备住了这三问,才能去价值判断。对于官媒和大V,更是要有这个意识。​

社会应有这样一道底线:有错误言论的,按错误程度正当处理;然而侵权和构陷的,则要加倍从重惩处。我们永远不应该生活在一个充满告密和构陷的社会里。

[完]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我的公众号